早在300 多年以前,一只赶着驯鹿的鄂温克人告别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的森林,辗转迁徙落脚在中国的东北边疆——大兴安岭的西北麓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右岸,自此他们世世代代在山林中从事游猎生产,靠狩猎和饲养驯鹿生活,历史上称为“使鹿部落”,也叫使鹿鄂温克人。
使鹿鄂温克人是我国鄂温克族的一支,人口不足200人(鄂温克族总人口近3万人)。.解放以前从事农耕的鄂温克人被称为“索伦”;游牧于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被称为“通古斯”;使用驯鹿游猎这部分鄂温克人被称为“雅库特”;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,通称为鄂温克族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就在北纬51度以北,53度以南,以52度为中心,东京122度以西,120度以东茫茫如海的大兴安岭地区狩猎。这里交通不便,是尚未砍伐的原始密林地区,也是高原藻泽地带。野兽、野禽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,独有驯鹿的主要饲料:苔藓类植物,还有数种草木和菌生物,是稀有的天然猎场。他们守着山林靠打猎为生,也饲养驯鹿,以“撮罗子”为家,享受大自然的恩赐,过着共同狩猎、平均分配与世隔绝的淳朴生活。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、热情奔放的性格。他们有自己的语言,属阿尔泰语系满——通古斯语族,没有文字,但夹杂俄语词汇。信奉萨满、崇拜大自然、敬火如神。历史传说中也曾记载使鹿鄂温克人是野生驯鹿的早期驯化人之一,被称为“森林之舟”的驯鹿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,就更让这个民族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。到了60年代政府为了扶持鄂温克猎民,从1961年开始收购驯鹿鹿茸,从此鹿茸的收入是使鹿鄂温克主要的经济来源。1965年,鄂温克猎民迁到敖鲁古雅河畔安家,成立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,部分人实现了定居。 2003年使鹿鄂温克人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进入市郊的新定居点,禁猎也随之来临,但是失去森林和猎枪的部分使鹿鄂温克人不能适应离开森林的生活,圈养驯鹿的饲料问题没有解决好,这样随着驯鹿一部分猎民又回到山林,重新开始了传统的生活,他们被称为“最后的狩猎部落”。这样一群不足800头驯鹿,一个不足200人的群体,却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,随着鹿铃声的远逝,这个“微弱群体”——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让全世界的民族人类学者关注。我们这个网站为您呈现的是从20世纪80年早期至今使鹿鄂温克人的狩猎生活状况。
早在300 多年以前,一只赶着驯鹿的鄂温克人告别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的森林,辗转迁徙落脚在中国的东北边疆——大兴安岭的西北麓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右岸,自此他们世世代代在山林中从事游猎生产,靠狩猎和饲养驯鹿生活,历史上称为“使鹿部落”,也叫使鹿鄂温克人。
使鹿鄂温克人是我国鄂温克族的一支,人口不足200人(鄂温克族总人口近3万人)。.解放以前从事农耕的鄂温克人被称为“索伦”;游牧于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被称为“通古斯”;使用驯鹿游猎这部分鄂温克人被称为“雅库特”;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,通称为鄂温克族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就在北纬51度以北,53度以南,以52度为中心,东京122度以西,120度以东茫茫如海的大兴安岭地区狩猎。这里交通不便,是尚未砍伐的原始密林地区,也是高原藻泽地带。野兽、野禽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,独有驯鹿的主要饲料:苔藓类植物,还有数种草木和菌生物,是稀有的天然猎场。他们守着山林靠打猎为生,也饲养驯鹿,以“撮罗子”为家,享受大自然的恩赐,过着共同狩猎、平均分配与世隔绝的淳朴生活。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、热情奔放的性格。他们有自己的语言,属阿尔泰语系满——通古斯语族,没有文字,但夹杂俄语词汇。信奉萨满、崇拜大自然、敬火如神。历史传说中也曾记载使鹿鄂温克人是野生驯鹿的早期驯化人之一,被称为“森林之舟”的驯鹿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,就更让这个民族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。到了60年代政府为了扶持鄂温克猎民,从1961年开始收购驯鹿鹿茸,从此鹿茸的收入是使鹿鄂温克主要的经济来源。1965年,鄂温克猎民迁到敖鲁古雅河畔安家,成立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,部分人实现了定居。 2003年使鹿鄂温克人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进入市郊的新定居点,禁猎也随之来临,但是失去森林和猎枪的部分使鹿鄂温克人不能适应离开森林的生活,圈养驯鹿的饲料问题没有解决好,这样随着驯鹿一部分猎民又回到山林,重新开始了传统的生活,他们被称为“最后的狩猎部落”。这样一群不足800头驯鹿,一个不足200人的群体,却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,随着鹿铃声的远逝,这个“微弱群体”——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让全世界的民族人类学者关注。我们这个网站为您呈现的是从20世纪80年早期至今使鹿鄂温克人的狩猎生活状况。